三级包联直通田间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
三级包联直通田间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
三级包联直通田间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
农技专家深入蔬菜大棚聆听农户(nónghù)需求
农技专家田间授艺。本报记者陶然(táorán)摄
6月(yuè)5日,西宁市湟中(huángzhōng)区李家山镇岗岔村(gǎngchàcūn)的杰达马铃薯种植基地内,合作社负责人纳玉杰望着田间长势旺盛的薯苗(shǔmiáo)笑意盈盈。全智能固定式水肥一体机正在进行安装后的调试,一旁的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黄霞与湟中区农技员卜芙玲,正俯身查看苗情,笔记本上记录着最新的田间“诊断(zhěnduàn)”。
这片曾因“非粮化”导致耕作条件(tiáojiàn)薄弱的(de)(de)33.33公顷耕地,如今正凭借湟中区三级包联机制与学习教育的深度融合,焕发出蓬勃生机。
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(jīngshén)学习教育开展以来(yǐlái),西宁市以群众满意为工作“风向标”,坚持把观测点作为开门教育的(de)重要载体和深入基层、倾听民声、了解民意的有效渠道(qúdào)。湟中区农业农村局作为市级乡村(xiāngcūn)振兴领域意见建议收集反馈和工作监督的观测点,把“沉下去调研、实起来解题”贯穿始终。在田间地头开展“拉家常式(shì)”走访,从群众“牢骚话”中精准捕捉农业生产痛点:品种选择难、施肥技术不足、新型(xīnxíng)农机具操作生疏等急难愁盼问题,被一一(yīyī)列入开门教育“需求清单”。
湟中(huángzhōng)区以学习教育为(wèi)契机,构建“省级专家把方向、市级部门搭桥梁、区级力量抓(zhuā)落地”的三级包联机制,将转作风要求转化为服务“三农”的具体行动。
省级专家团队如(rú)“移动(yídòng)智囊团”,由土肥、作栽等领域骨干组成,黄霞作为省级联点人(rén)之一,将学习教育中“务实求效”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中,她的笔记本里既有群众反映的土壤板结、施肥配比等问题记录,也有结合全省技术资源定制的解决方案(jiějuéfāngàn)。
市级层面扮演着“资源枢纽”角色,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李华(lǐhuá)带领团队,精准对接湟中种植结构,针对马铃薯主产区灌溉难题,市级层面协调(xiétiáo)项目资源,为岗(gǎng)岔村等重点区域优先配置全智能水肥一体化(yītǐhuà)设备,并推动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区,让种植户直观感受(gǎnshòu)技术成效,增强应用信心。
区级力量则是“最后一(yī)公里(gōnglǐ)”的执行者,湟中区农业农村(nóngcūn)局将责任细化到镇村,建立“农技员包村联户”机制(jīzhì)。卜芙玲等农技员承诺,只要农户有需要,就第一时间深入田间,用务实态度提供“一对一”指导。
在拦隆口镇民族村,农户罗生云因(yúnyīn)拌种后出苗率低急得跺脚,区农技员(nóngjìyuán)接到电话后当天赶赴现场,通过示范(shìfàn)“遮阳(zhēyáng)通风晾干法”解决技术误区,如今罗生云的薯苗长势整齐,他逢人便说:“农技员真是咱们的‘及时雨’!”
学习教育(jiàoyù)的成效,最终(zuìzhōng)体现在转变作风、服务群众上。在三级包联机制推动下,湟中区将“技术落地”与“作风转变”深度融合。
杰达合作社的(de)全智能固定式水肥一体机,相比2023年使用的移动式设备,人工成本大大降低,还(hái)能实现33.33公顷农田“一机掌控”。纳玉杰回忆起技术推广初期的难题:“今年(jīnnián)4月,设备操作难,我们也拿捏不准施肥量,生怕花了钱没(méi)效果。”省级(shěngjí)专家和区上技术员得知后,第一时间来到田头,手把手演示如何根据土壤(tǔrǎng)墒情调整滴灌频率,还结合马铃薯不同生长周期制定“阶梯式”施肥方案。
“去年亩产从3250公斤(gōngjīn)增至3650公斤,增产13%。今年前期干旱,滴灌地块出苗率比传统种植区高近20%,出苗早10天。”纳玉杰的亲身经历成了最好的“活广告”,作为承担技术(jìshù)传播服务功能的示范(shìfàn)基地负责人,他主动向周边合作社分享经验,带动新成员加入(jiārù)技术推广,形成“农民教农民”的生动局面(júmiàn)。
甘河滩镇上河湾村,农技人员联合北斗导航厂家开展“田间课堂”,针对(zhēnduì)设备操作复杂、信号不稳定等问题,现场(xiànchǎng)指导合作社负责人刘延魁(liúyánkuí)调整天线位置、升级系统(xìtǒng)参数。如今,他的播种机行距误差不超过2.5厘米,效率提升50%。
“以前觉得高科技离咱太远(zántàiyuǎn),现在(xiànzài)技术员带着厂家上门教,咱种地也能‘跟着(gēnzhe)卫星走’!”刘延魁的感慨,折射出学习教育中“技术亲民”的温度。
“包联不是(búshì)简单的技术输出,而是要把群众的需求刻在心里。”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海燕的话,道出三级包联机制的深层价值。为确保基层观测点作用(zuòyòng)得到有(yǒu)效发挥,西宁市委学习教育(jiàoyù)工作专班与湟中区农业农村局建立日常联络机制,定期联络指导(zhǐdǎo),确保群众反馈的问题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着落。
从“技术人员跑断腿”到“农户心里有(yǒu)盼头”,湟中区三级包联(bāolián)(bāolián)机制以学习教育为“催化剂”,推动农技服务从“被动(bèidòng)响应”向“主动靠前”转变(zhuǎnbiàn)。如今,三级包联机制成为技术落地的“高速通道”,农户从“被动接受”变为“主动求索”,一幅“科技赋能、干群携手”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三级联动累计(lěijì)派出农技(nóngjì)人员380余人次,建立“问题收集—分类交办—跟踪解决”闭环服务模式,累计征集(zhēngjí)并解决农户实际问题18条,培训和指导农户、新型(xīnxíng)经营(jīngyíng)主体负责人300余人次,建设小麦膜侧栽培、马铃薯水肥(shuǐféi)一体化、油菜精量覆膜种植等示范田100余个,推广16项重点技术,新技术普及率达86%。(记者陶然)
更多精彩资讯请(qǐng)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(xīnwénxiànsuǒ)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(xiāofèizhě)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(yuánchuàng)的行为我们(wǒmen)将追究责任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